【www.kuai-nv.com--成语故事】
《一袋干粮》是一篇散文,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中途要过一座桥,她为了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辛苦积攒的一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汇编4篇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![](https://zy2.xjwk.net/static/tmp2022/20e6104e1cbd608f16b5b23df4c6213a.png)
第1篇: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
专心致志
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,名叫秋,人们称他弈秋。他有两个徒弟,其中一个专心好学,棋艺提高很快;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,但很不专心。他看着老师,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,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,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。
[注释]致:尽,极。志:志趣,心意。
[提示]指用心专一,注意力不分散。
第2篇: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
避实就虚
这个典故源于《孙子.虚实篇》。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,春秋时期齐国人。他所著的《孙子兵法》是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。在这部著作中的《虚实》篇中,他主要论述如何使敌虚我实,从而达到在战斗中以实击虚、夺取胜利的目的。他指出:作战的方式、方法,就好像水的流动一样,因为水是避开高处往低流,所以打仗用兵应该避开敌方实处而击其虚处。水适应地理形态变化而流动,那么用兵打仗就应该针对敌情的变化而制定取胜的办法。因此说用兵打仗没有一定的规律,流水也没有一定的固定地形。如果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制定夺取胜利的办法,可称其为用兵如神。所以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之中没有哪一行是常胜的;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交替,没有哪一季是固定不变的。因此说,日子有长有短,月亮有缺有圆,打仗用兵也是这样。
现一般用此典故说明谈论问题空洞无物,回避要害。
第3篇: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
曾参杀猪
曾参,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、儒学家,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。他博学多才,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,德行高尚。一次,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,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。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,便对他说:“你在家好好玩,等妈妈回来,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。”孩子听了,非常高兴,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。
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,过后,曾参的妻子便忘了。不料,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。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,就说,“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,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,你怎么当真呢。”曾参说:“孩子是不能欺骗的。孩子年纪小,不懂世事,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,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。今天你欺骗了孩子,玷污了他的心灵,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、欺骗别人;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,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,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。”
第4篇: 古代成语故事及典故
天真烂漫
南宋末年,有位姓郑的画家曾以太学生的资格,参加博学词科考试。后来北方蒙古贵族南侵,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抵抗,但未被采纳。
南宋灭亡后,他改名为“思肖”。原来,宋朝是赵姓打的天下,“肖”是赵的偏旁。画家表示自己永远思念南宋,并隐居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。
郑思肖在自己的寓所里挂了一块大脸,匾上是他亲笔写的“本穴世界”四个字:原来,“本”由“大”、“十”两字组成,把其中的“十”字放在“穴”字中间,就成为“宋”加上“大”就是”大宋”。说明自己仍然生活在“大宋”的疆域内。
有一次.他画了二卷高五寸,长一丈多的墨兰。画上的墨兰,自然全无土根的。他还在画上题上八个字:“纯是君子,绝无小人。”大家欣赏了这幅画后,赞不绝口,一致夸它画得纯真自然,生气勃勃。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kuai-nv.com/sucai/428746.html